风雨兼程八十载 不忘初心再出征——上海电力学院“时习社”学生暑期赴赣寻访长征老红军

“离别时,103岁的红军老战士李佐棚爷爷缓缓举起颤抖的右手,向我们敬了个军礼,我知道,这是一名红军老战士的自豪宣言,更是曾经的勇士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深沉期许……”赣州返沪的列车上,1997年出生的经管学院大二学生赵倩雯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和小赵一样,头顶八月酷暑远赴万里长征出发地赣州开展社会实践的还有11位同学,作为经过层层选拔的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时习社”的优秀成员,他们在8天时间里走访5县市,行程3400余公里,先后采访4位亲历长征的老战士,以及多位博物馆长、长征史研究专家、长期采访报道当地长征事迹的资深记者,听故事、聊心得、走乡村、炼毅力,近距离感受长征精神。

缘起:“亲历计划”让大学生走“近”长征

“载入人类史册的长征即将过去80年,怎样把长征精神更好地传承、传递下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社团指导教师速继明如是说。

在速老师等3位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早在2015年底,社团就将开展长征主题活动作为新一年度重点工作,拟定“亲历计划”,即寻访8位亲身参与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包括亲属)、在社团微信平台亲手编写80个长征主题小故事、组织800人次亲自参与长征主题活动。希望通过“亲历”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最初的打算,按照当下流行的话,我们想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但真正实施时才发现,实现目标很不容易”时习社社长孙修明告诉记者。

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工科院校,寻找和对话老红军既缺少资源,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上海新四军理论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反复沟通联络,社团成员终于在今年5月,赴上海长征医院看望并采访了沪上著名长征亲历者、99岁的胡守富老战士。通过互动交流,了解了历史,增强了信心,为实践队暑期赣州行迈出重要一步。

亲历:“年轻人啊,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实践队到赣后,在当地民政局、老干部局、报社和热心群众的帮助下,先后赴赣州、兴国、瑞金、于都、新丰等地开展寻访。

有“模范兴国”之称的新国县北郊长冈乡,是毛泽东同志开展著名的“长冈乡调查”所在地。在这里,实践队走进满园蔬果的农家庭院,97岁的钟发镇老爷爷正端坐在靠椅上,看曾孙玩耍。谁也不能想象,80年前,正是他在炮火中为李先念同志及时翻译了陕北发来的关于“西安事变”的密电……

说起长征往事,老人家声如洪钟、字字铿锵,一副壮阔的长征画卷在实践队员眼前徐徐展开。“只有打土豪,才能吃饱饭,我们都是被逼的。你们身在和平年代,一定要好好学习!”钟老一边翻看时习社的介绍资料,一边叮嘱围坐在身边的青年同学。

生于1914年的百岁老人王承登,曾经历过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赣州当地“传奇式”的英雄。实践队员以最大的诚意和敬意,得到老干部局、医院领导和家人的同意,获得了宝贵的采访之机。

“1936年的一次战斗中,子弹从这里射进,从这里射出,血流了不少,脸肿得这么大”王老一边比划着,一边向同学们讲述激烈异常的瓦窑堡战役。得知实践队是来自上海的大学生,老人家感慨不已,一句“年轻人啊,要热爱我们的祖国”重复了三遍,鼓励大家未来要扛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同样接受采访的还有103岁的失散老红军李佐棚和96岁的随军护士白桃英。1934年,李老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泰和沙村小庄战斗中英勇负伤,左手无名指被打断,随后离队,放下战刀,拿起镰刀,回到这片生养着无数英雄儿女的土地。96岁高龄的桃英奶奶17岁参加八路军,哥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丈夫作为随军医生,不仅走完长征,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两位老人及其亲属的光辉事迹,深深感染着实践队员。

“年轻人不要怕吃苦,遇到困难要学会坚持”“长征就是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一声声叮咛,一句句嘱托,来自4位白发苍苍的长征英雄,更来自暮年羸弱却不屈的灵魂。

感恩:“老区群众的热心劲令人难忘”

对于实践队来说,寻访的意义,既在听讲,温故,也在感受,知新。

八天寻访途中遇见的热心人、感人事,让长征故事不仅有了长度,还有温度。

比如寻访于都县罗江乡新屋村赖如亮老人,实践队就遇到了很多热心人。

1932年3月,红军主力攻打赣州时,红五军团某机枪连驻扎在其曾祖父赖德位的家中,并在墙上留下了红军标语和漫画。从此,他的曾祖父便开始默默守护起这面墙。如今,84年过去了,赖老已成为红军标语墙的第四代守护人。当一幢幢新楼在周边耸立,唯有此屋却依旧矮小残破,却也最为耀眼。赖老的事迹让实践队深为感动,于是决定临时更改行程,前往学习。

当实践队员手拿地图,乘坐破旧的中巴车驰往乡间时,却一度因道路不熟、语言不通陷入困局。说明来意后,无论是售票员、售货员,还是乡亲、挑夫、路人,都给予最热情地帮助。素昧平生的乡村医生,不仅径直把大家带到红军标语墙前,还通过与村民沟通,帮助顺利找到赖如亮老人。替大家讲清来意后,便悄悄离开……

在瑞金,8路公交车的顾师傅,让来自北京的95后实践队员于洋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前往叶坪,追随一个小时前刚刚抵达这里的李克强总理的脚步,瞻仰烈士纪念碑。顾师傅在了解我们实践内容和线路后,热情指路,并留下电话,义务接送大家往返叶坪与红井。更令人感动的是,因为拍摄专题视频需要,原本约好的三点接车时间被一再推迟,等大家忙完全部工作赶到集合地时,发现那辆熟悉的公交车就静静地停在路边……”

“赣南作为有着赫赫声威的革命老区,曾有10万烈士为国捐躯,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这里的山是红的、水是红的,人也是红的,老区群众的热心劲令人难忘”实践队员方田感慨地说。

行动:“明星”团队的“新”使命

据了解,今年暑期我校共25支实践队,赴全国10余省市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实践队只有两支。年初,通过积极申报、现场答辩,“时习社”在团市委举行的上海市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行动中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团队,成为师生瞩目的“明星”团队。

重任在肩,使命唯新。“时习社”学生暑期赴赣团队不负众望,寻访事迹先后受到人民网强国论坛、《赣南日报》(头版)《赣州晚报》(头版)等媒体的报道,团队参与拍摄的寻访记录片,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

路漫漫兮待求索。“长征虽已远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对于上电学子来说,人生的长征、光明事业的长征、建设祖国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会积极展示和传播宝贵的实践成果,希望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长征,走‘近’长征”此次实践队负责人洪梦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