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教学科研

41)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管理委员会,统筹指导和推进教学工作。贯彻校长领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二级学院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及运行保障机制。

重视教风学风建设,不断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严格执行《上海电力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管理规定》、《上海电力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上海电力大学教学差错和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努力防范和减少各类教学事故,有力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及教学质量。高级职称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率达97.99%。

坚持狠抓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及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实行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日常教学运行监控为基础,通过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并实施专业自主评估和专业认证制度,最终形成以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为抓手的全校层面质量监控与管理机制。

注重教学质量分析,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学校由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开展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工作。将师生参与评教、评学情况纳入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覆盖率。评价结果用于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优秀教师评选、职称晋升、交流深造等方面。

42)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

2021年4月,上海启动新一轮地方双一流建设,我校由原有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试点建设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强化顶层谋划与统筹推进,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成了《2021-2025年上海电力大学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及高水平学科、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对外开放提质增效、机制体制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智慧校园等7个建设子方案。《方案》实施“145战略工程”,即以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为一个中心,通过“学科—人才—科教”内涵驱动、“创新—开放—服务”特色驱动、“学校—政府—社会”融合驱动、“结构—治理—环境”协同驱动等四轮驱动,开展“学科建设攀峰、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国际交流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和条件保障”五项任务,聚焦“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打造高峰、筑牢高原、深化融合、突出特色”为引领,一体化建设“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全力推进高水平地方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以工科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成为支撑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策源地。

同时,学校总结了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项目2019-2020年期间的任务开展、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相关经验不足,向上海市教委提交了《上海电力大学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一期总结报告》,市教委专家充分肯定了我校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建设过程中,学校落实《上海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沪教委科〔2021〕21 号)文件精神,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体制机制改革与条件保障五个方面,开展“学科建设攀峰、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国际交流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和条件保障”五项任务,全力推进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工作,成立了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逐步建立学校统筹规划、部门分工负责、校院协同推进的建设机制,建立学校、职能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分级责任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建设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的“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在项目遴选方面,采用项目库“项目建设单位-工作组-专家-学校”四级遴选申报机制,通过校长办公会和校党委常委会审核确定;在经费分配上,由学科统一谋划经费分配方案。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二级学院建设为主体,以职能部门为指导的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新模式,为新一轮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开好局。

2021-10-4紧紧围绕“双碳”目标 凝练聚焦“一网两侧” 扎实推进我校新一轮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

https://news.shiep.edu.cn/69/27/c3154a223527/page.htm

2021-4-27学校召开2020年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总结会

https://news.shiep.edu.cn/57/2a/c3154a218922/page.htm

学科学位点现状 

以研究生工作站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我校在高水平学科学校建设、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智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如下成绩:

1.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当前,上海电力大学正全方位对接能源产业链。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学校正着力构建更符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学科体系,打造富有科研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高校。

2.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1年,我校与特斯拉签约,已经开展了第一轮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合作,为企业开展了592人次的员工技能提升培训,2022年将继续开展第二轮的人才培养合作,扩大产教融合规模至1200人次左右。迄今,上海电力大学共培养近五万名函授毕业生,涌现出全国劳模、电力行业领军人物、高级管理人才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我校还为在校学生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取证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科研处促成上海电力大学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临港综合智慧能源协同创新平台项目,为新片区的产教融合工作综合示范、引领带动起到标杆作用。在临港管委会的支持下,共同培育建设临港综合智慧能源协同创新平台,率先实现全国首个“1+2+6+X”“多规合一”的综合能源规划落地,产教融合对接各方资源,逐步拓展综合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功能。

2021年11月16日在临港管委会校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3.创新协同机制。我校作为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的培训实施单位,已陆续与行业协会其他成员单位共同开发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正在开发光伏发电运维值班员等专项职业能力技能证书。2021年,我校与上海电力公司联合共建“上海临港综合智慧能源协同创新平台”获批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平台。上海电力大学还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非学历教育服务。在上海各大高校中,率先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电力技术及管理干部培训,服务足迹覆盖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20多个国家。

4.发挥智库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上海电力大学智库建设,提升学校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服务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在《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修订版)指导下,理顺了体制机制,制定了智库建设方案,并确定了组织架构。大力开拓专报来源,采用智库研究团队加兼职研究员的模式,全年共提交专报35篇,其中获得国家级批示1篇、上海市市副市长批示2篇、其他副部级批示4篇,被教卫党委和市委宣传部录用和采纳多篇。获批上海市教委智库内涵建设项目1项,获批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1项。

2021年度,能源电力科创中心聚焦目标,三管齐下打造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对标上海市教委《关于本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建设目标,一是加强前沿基础研究,顺利获批“上海市新型电力系统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开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前沿科学研究与理论攻关,破解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国“30·60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优化协同创新机制,高效推进“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有效降低能源电力行业碳排放为目标,聚焦发-输-配-储-用紧密互动、电网形态和运行模式变革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攻关,打通新能源规模化消纳的重要瓶颈,努力为“双碳”战略实施做出贡献。三是完善技术转移体系,顺利获得上海市教委第一档资助。制定了知识产权转化、标准化管理、高价值专利培育等系列制度,明显改善了我校科技创新生态,提升了教师创新创造活力,成果转化较去年实现了141.4%的增长。

通过2021年的建设,前沿基地与协同中心坚持以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上海电力大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拓展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夯实协同创新工作基础,基本完成了人才队伍、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三大原始积累,完成了年度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提升了基地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2022年科研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参加2022年企业线上对接,收集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技术难题、能源电力企业规划需求及总部计划项目对接,及时发布企业需求,使我校与企业合作项目逐步增加。截止12月9日,我校横向项目立项310项,合同经费1.13亿元,较去年增加了500万,到款金额9330万元,增加了1012万。其中,100万以上项目18项,50万以上项目55项。能源电力类项目179项,合同额7874万元,到款额6996万元。注重横向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2022年完成了《上海电力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外协管理细则》等管理办法制定,并实现了横向项目合同登记备案全覆盖,所有合同电子化及生效合同备案机制。

科研处优化管理体制,智库对接各学院、各智库团队和兼职研究员,做到沟通顺畅,理顺智库专报上报和约稿分配机制,保障专报提交的数量和质量;修订智库成果奖励办法,在2021年版本基础上,规范了成果评价标准,扩大了涵盖范围,有效提升了智库影响力。据统计,2022年度我校完成各类智库专报上报共计39篇,其中教卫党委约稿5篇,上海市哲社办约稿8篇,上海市委宣传部约稿2篇,自拟选题上报24篇,已收到反馈通过哲社办约稿被教育部社科司录用4篇,与上海电力公司合作上报专报获得副市长批示1篇,通过市委宣传部上报获得正国级批示1篇,中央主要领导批示1篇,副国级批示2篇,副部级批示2篇。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保持智库专报持续稳定上报,同时拓展了约稿上报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22年学校获批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我校牵头建设的“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于2022年9月成功获批立项。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不仅是我校获批的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也是当批次上海地方高校唯一获批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上海电力大学教育部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的新突破!

服务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海上风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历经十余年攻坚,聚焦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协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等联合攻关,突破了近海风电建设、运维、产业推广多项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跨越式发展。为更好的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校党委创新体制机制,决策部署成立海上风电研究院,以“抢抓机遇、快速对接、资源集聚、务实高效”为原则,有组织开展高水平科研高地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工程中心各项建设任务。

聚焦技术前沿,提升任务层级。 随着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深远海化发展,面临组网、并网与运维等新的技术挑战,工程中心设立大规模海上风电集群接入系统与控制、远海大规模风电高效稳定送出、大型海上风电场智能运维三个研究方向,积极探索研究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根据教育部的建设要求,工程中心已顺利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工程中心建设对提高我国海上风电技术水平,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抢占海上风电领域技术制高点,助力推进国产海上风电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瞄准建设目标,引领行业发展。我校将瞄准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目标,抓住深远海风电发展机遇和挑战,引领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建成全国领先的“海上风电技术”研发平台,平台的升级将全面推动我校科研平台与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2022年学校成果转化改革显成效

“十四五”以来,上海电力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高度重视成果转化运用在教师科研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以“提升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为目标牵引和产出导向,探索科研成果由原始产出、到转化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式成果管理模式,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支持。

创新体制机制,联动“两中心一园区”协同化发展。学校开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对原能源电力科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进行整合,成立正处级单位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加强了高校与科技园区的协同联动。

开放合作共享,推动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建设。搭建面向长三角区域、能源电力行业的成果转化网络;增加具有技术开发、法律财务、企业管理、商业谈判背景的技术转移中心专职人员,灵活配备兼职人员,组建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的技术转移团队。

完善管理办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成果转化项目助推计划,收益按固定比例划拨到成果转移转化基金,用于科技成果培育和孵化、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团队人员奖励等工作,多方位提升教师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政策改革中发挥资助奖励、考核评价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提升专利质量、强化转化运用的各类政策和措施。取消专利申请费资助,建立非正常申请专利的通报和惩罚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系统布局,强化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化管理。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再认证推动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建设提质增效,提高教师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减少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围绕能源电力特色科研项目和国家级重大科研进行专利导航和布局;贯彻落实专利申请前评估体系和配套政策。

获批上海市十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迎来建设发展新契机。2022年,学校获批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运营对接机制,加强与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同合作,重点围绕能源和电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链延伸配套创新需求,作为学校技术资源与企业、政府间的中间纽带,积极推进学校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开展,争取建设成为能源电力行业和区域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秀服务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科技创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培育出一批电力行业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成绩斐然。 2022年,技术许可、转让合同额达到507.8万,年到账金额达到435.396万元,合同额较“十三五”同比增长近20倍;年度成果转化合同项数、单项合同额和转化到款金额均创学校历史新高。

2023年我校牵头项目首次入围2022年“科创中国” 先导技术榜单

2023年4月,中国科协在2023“科创中国”年度会议上发布了“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由上海电力大学符杨教授领衔完成的《大型海上风电场智能化高可靠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入围2022年“科创中国”绿色低碳领域先导技术榜。这是上海电力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该项殊荣。

我校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建设论证

4月23日下午,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建设计划论证会在上海电力大学顺利召开。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22年9月获批立项建设。工程中心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的重大需求,抓住深远海风电发展机遇和挑战,引领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平台的升级将全面推动我校科研平台与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我校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2023年5月,我校与上海市电力公司组团参加了第48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能源电力科创中心赵文彬老师带领的团队与上海电科院合作发明的宽频电压互感器项目喜获金奖。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1973年,是世界上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本届展会为期5天,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单位共展出1000多个发明项目。我校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香港理工、华北电力、安徽大学、桂林理工等多所高校展出了包括医疗、电力、电子、遥感、智能传感等方面的作品,国网公司和南电网公司所属电科院、电力公司和产业公司也派出代表,展出了最新的电力科技产品。中国参展的165个发明项目备受瞩目,其中55个项目获评金奖。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出席了开幕式,并对中国各参展单位进行了慰问,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各主要媒体都对展会进行了广泛报道。

我校组织召开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专项建设交流汇报会

为了高质量完成我校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两个专项的建设任务,进一步规范相关专项建设的日常管理,保证相关平台基地顺利建设和运行,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对标校党委“六个新”建设要求,以国家“双碳”战略为牵引、“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2023年6月26日组织了专项平台建设汇报交流会。在后续建设中,各团队将继续努力,以承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前提,高质量完成团队建设任务,在创建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新型能源电力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

43)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在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相关部门充分协同,深入挖掘语言文字资源、搭建语言文字活动平台、营造语言文字规范的文化氛围。首先,做好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文字作品的宣传工作,提高师生的规范意识;其次,举办系列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红色文化宣传、书法活动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式教育;再次,进行语言文字工作相关培训,如普通话水平测前辅导讲师培训、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提升培训、经典诵读教学师资培训等;最后,组织学生普通话培训及水平等级测试,并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全方位落实语言文字工作,推动语言文字工作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能发声、善发声、发好声。

学校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政策,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等各项工作的力度,以“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为活动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市民语言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持,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为使我校普及普通话工作做得更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进行工作,我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和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艺术教育中心的领导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协调全校推普周活动,采取以文化宣传为主,活动表演为辅的全校性普通话推广活动,悬挂专门横幅,喷绘于校园显眼位置,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向师生广泛宣传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促进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在我校深入进行。

我校普通话宣传周的各种活动形式丰富、生动活泼,为普及普通话知识,传播语言汉字使用法律法规,我校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增强师生使用语言文字应用的法制意识,积极构建和谐的语言文字环境。 

一、“喜迎二十大 推广普通话”主题海报设计大赛

2022年9月12日至9月18日,是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推普周在二十大即将召开的背景下进行,以“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为主题。为此,上海电力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上海电力大学委员会于9月9日至9月18日,联合举办“喜迎二十大 推广普通话”主题海报设计大赛。

本活动旨在以艺术性高、宣传性强的海报为载体,用色彩表达情感,用创意赋予海报生命力。让在设计海报的过程中,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与重视,用独特的设计语言与形式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活动全程在线上开展,活动情况在“上电学生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通过网络评选,票数最高的10幅海报被评为“十佳海报”。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上电学子通过创作一张张有温度的海报,积极推广普通话,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号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人人都讲普通话,让校园里处处盛开文明之花!

二、“笔墨中国”汉字书写线上书写交流活动

为了让我校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书法之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由人文艺术学院主办、上海电力大学大学生书画印协会承办的“笔墨中国”汉字书写线上书法艺术交流活动于9月28日通过线上平台成功举办。

活动开始,由大学生书画印协会会长唐轲俊同学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华经典书法作品的艺术特色,现场展示自己收藏的多幅不同类型经典书法与传统绘画作品,并带领大家线上欣赏书法作品。

在交流环节中,书画印协会的几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学习书法的心路历程。黄依雯同学说:“书法是⽂字艺术,是人心灵外化的⼀种形式,勤加苦练是学好书法的保证,要不断磨砺心性,静下心思考与学习“。刘逸磊同学从自幼学习书法心得分享感悟:”书法是一门艺术,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在临摹字帖的时候也获得审美的体验。练习书法能够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倪程同学表示每一幅作品背后的书法家、画家都曾一点一点地学习和钻研,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作者功力与感情让人敬佩、憧憬。唐轲俊同学建议同学们多去博物馆看一些经典书法作品,从中感受中国书法的气韵以及不同书法作品的魅力。

大学生书画印协会的同学在线书写传统经典书法,通过现场书写展示,传递传统文化之美,激发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将本次线上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

举办“笔墨中国”汉字书写活动,旨在发挥书法汉字在提高我校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让同学们领略汉字的构造之美、体会中华经典汉字艺术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感染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校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增强同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经过我校长期的宣传、培训、教育等措施的实施,普通话已成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语言,全校师生、教职工在校园范围内以普通话作为对外交流活动用语,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校园。传承中国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永远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今后我校将结合实际,做好规划,努力创造条件,继续在全校师生中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

附:2022年、202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

等级\年份

2022

2023

二级甲等

143

347

二级乙等

236

1019

三级甲等

55

364

三级乙等

5

35

不入级

0

8

总测评学生数

439

1773


注:2022年因受疫情影响,参加测试学生数比较少。